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缘,正坐垂足或仰卧取穴。
另说三阴交“在内踝上八寸”(《备急千金要方》);“在内踝上一寸”(《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三阴交的准确位置图
患者取正坐或仰卧。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足内踝上缘四指宽,在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凹陷中)。
三阴交穴在胫骨后缘和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三阴交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腱)、(踇)长屈肌(腱)。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分布着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皮肤由隐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隐神经和起于足背静脉网内侧的大隐静脉,神经和静脉并行。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以后,在小腿三头肌(腱)的前方,进入趾长屈肌(腱)和(踇)长屈肌(腱)。在趾长屈肌(腱)后方,有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经过。以上诸肌腱由胫神经支配。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踇长屈肌。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为胫神经;并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通过。
三阴交穴意义:足三阴经气血在此交会,三阴交穴为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交会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富含水湿,性温热。
运行规律:穴内天部之气的运行分为三支,干燥偏热的气态物在天之上部循脾经上炎,湿热的风气循肝经向上横行,滞重的湿冷之气循肾经下走筑宾穴。
功能作用:将足三阴经气血重组后再行分流,三阴交有健脾理血,益肾平肝的作用。
三阴交穴位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是人体重要与常用的穴位之一,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生理痛、脚底肿胀、过胖过瘦(增肥减肥)、生理不顺、手脚冰冷、冷感症、更年期障碍、妇科多种疾病。此外,对胃酸、食欲不振也有效。三阴交穴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遗精,阳痿,阴茎中痛,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膝脚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病等
针灸该穴主治遗精、阳痿、阴茎痛、小便不利、睾丸缩腹等,是治疗男子性功能障碍最常用的穴位之一。因此,经常用手指按摩此穴可增强男子性功能。
三阴交主治腹痛,肠鸣,腹胀,泄泻,便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不孕,难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足痿,瘾疹,失眠以及神经衰弱,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
三阴交主治脾胃、肝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呃逆、呕吐、纳呆、食饮不化、胸腹胀满、腹痛肠鸣、痢疾、泄泻、黄疸、水肿、痃癖、月经不调、经闭、带下、癥瘕、血崩、血晕、死胎、恶露不止,阴茎痛、小便不利、遗精白浊、七疝、癫痫、痴呆、不眠;疮疡、瘾疹、手足逆冷、股膝踝内侧肿痛等。
现代又多用三阴交治疗急慢性肠胃炎、细菌性痢疾、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下垂、肾炎、肾盂肾炎、尿潴留、尿失禁、遗尿、性功能减退、高血压、神经衰弱、小儿舞蹈病、下肢神经痛或瘫痪等。
1.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肝脾肿大,腹水浮肿,肝炎,胆囊炎;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尿路感染,尿潴留,尿失禁,乳糜尿;
3.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失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带下,更年期综合症,阴道炎,盆腔炎,前阴瘙痒,胎位异常,子宫下垂,难产;
4.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
5.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6.其它:荨麻疹,神经性皮炎,膝、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糖尿病。
三阴交穴配足三里治肠鸣泄泻;
三阴交穴配中极穴治月经不调;
三阴交穴配子宫治疗阴挺;
三阴交穴配大敦穴治疝气;
三阴交穴配内关穴、神门穴治失眠。
三阴交穴配天枢穴、合谷穴,有清热除湿,健脾和中的作用,主治小儿急性肠炎。
三阴交穴配中脘穴、内关穴、足三里穴,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三阴交穴配阴陵泉穴、膀胱俞穴、中极穴,有渗变利尿的作用,主治癃闭。
三阴交穴配中极穴、天枢穴、行间穴,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
三阴交穴配阴陵泉穴、四白穴、足三里穴、脾俞穴、肾俞穴、光明穴,有益气健脾生津,滋养肝肾,补肾填精的作用,主治神水将枯。
三阴交穴配外麻点、切口旁针;太冲穴、下巨虚穴;内关穴、足三里穴,均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是剖腹产麻醉最常用的基本方。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直刺1.0~1.5寸。三阴交系回阳九针穴之一。
直刺1~1.5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孕妇禁针” 。
1.直刺0.5~1.0寸,局部酸胀,可有麻电感向足底放散或酸胀感扩至膝关节和股内侧;
2.理气止痛可用龙虎交战法;
3.消肿利水可用子午捣臼法;
4.孕妇禁针。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或药物天灸。
强身保健,采用疤痕灸,每年1次,或累计灸百余壮亦可,温灸至皮肤温热舒适稍风红晕1隔日一次,每日20次。
女人常揉三阴交图
三阴交穴就是我们的父母留给我们的巨额财产,可以帮助我们维持年轻,延缓衰老,推迟更年期,保证女人的魅力。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脚踝骨的最高点往上三寸处(自己的手横着放,约四根手指横着的宽度)。三阴交穴对女人、对人体究竟有什么神奇作用呢?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如今日子越过越好,保养的方法也层出不穷。很多人,花了大把的时间和金钱,却眼睁睁的看衰老爬上自己的脸庞和身体。内心充满了愤怒、失望、怅惘……
三阴交按摩手法也非常多样,常见的有点按、轻揉、直捋等多种,不同病症有不同的手法,建议在按摩操作前,咨询相关专业人士,或就医指导后进行。
三阴交穴位怎么按摩视频
1.保养子宫和卵巢人体的任脉、督脉、冲脉这三条经脉的经气都同起于胞宫(子宫和卵巢)。其中,任脉主管人体全身之血,督脉主管人体全身之气,冲脉是所有经脉的主管。每天晚上5点~7点,肾经当令之时,用力按揉每条腿的三阴交穴,三阴交穴位按摩时间各15分钟左右,能保养子宫和卵巢。促进任脉、督脉、冲脉的畅通。女人只要气血畅通,就会面色红润白里透红,睡眠踏实,皮肤和肌肉不垮不松。
2.紧致脸部肌肉,使脸部不下垂看看张曼玉和赵雅芝,脸都紧紧的,没有松垮下来,因为她们的饮食都很规律,脾没有受到伤害。再看看大美人关之琳,经常在家开Party,饮食无节制,喝酒无节制,伤了脾,脸部松弛得非常明显,老态骤然显现。经常伤害脾,脸上及全身肌肉都会更快的松弛。如果想在40岁之后,还能对抗地球的引力,保证脸部和胸部不下垂。除了饮食要规律之外,还要经常在晚上9点左右,三焦经当令之时,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穴各20分钟健脾,因为三阴交是脾经的大补穴哦。
3.调月经,去斑,去皱,祛痘三阴交穴是脾、肝、肾三条经络相交汇的穴位。其中,脾化生气血,统摄血液。肝藏血,肾精生气血。女人只要气血足,那些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不来月经等统称为月经不调的疾病都会消失。而女人脸上长斑、痘、皱纹,其实都与月经不调有关。只要每天晚上9点~11点,三焦经当令之时,按揉两条腿的三阴交穴各15分钟,就能调理月经,祛斑、祛痘、去皱。不过,要坚持才有效果哦,坚持每天按揉,按揉一个月之后,才能看得到效果。如果指望一两天就看到效果,只能是做梦了。
三阴交穴位怎么按摩图
4.改善性冷淡很多女性面对高压的生活节奏,或者因为自身饮食结构或生活习惯不合理,导致性冷淡。这样不但自己少了很多生活的乐趣,还影响夫妻感情,容易导致家庭不稳。三阴交穴是一个大补穴,能补气补血,提升女人的性欲,让女人逃离性冷淡,重温浪漫人生。每天晚上5点~7点,肾经当令之时,按揉三阴交穴,提升性欲的效果最好。坚持一个月,定能收到你想要的效果。
5.调治肌肤过敏,湿疹,荨麻疹,皮炎 三阴交穴是脾经的大补穴。脾最大的功能之一是能够把人体的水湿浊毒运化出去。每天中午11点,脾经当令之时,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穴各20分钟,能把身体里面的湿气、浊气、毒素都给排出去。皮肤之所以过敏,长湿疹,荨麻疹,皮炎等毛病,都是体内的湿气、浊气、毒素在捣乱。只要按揉三阴交,把这些讨厌的调皮鬼赶出去,不出一个半月,皮肤就能恢复光洁细腻,干净无暇了。
6.保持血压稳定三阴交穴是一个智能调节穴位。当你血压过高或过低,每天中午11点~13点,心经当令之时,用力按揉两条腿的三阴交穴各20分钟,坚持两三个月,能把血压调理至正常值。
另外,三阴交穴还能调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白带过多,子宫下垂,全身水肿,眼袋浮肿,小便不利,脚气,失眠等症。保养秘诀:保持心情愉快,饮食清淡,适量运动,充足的睡眠,每天按揉三阴交穴,每条腿的三阴交穴至少按揉或用经络锤敲打10分钟以上。
三阴交穴又名承命穴,太阴穴,下三里穴。
三阴交为经穴名(Sānyīnjiāo SP6)。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三阴指足三阴,交即交会,此穴系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三经之交会穴,故名三阴交。
(1)三阴交穴。三阴,足三阴经也。交,交会也。该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
(2)太阴。太,大也。阴,阴之属也。本穴物质为足三阴经气血交会而成,位处足部,总体表现出较强的阴寒特性,故名太阴。
(3)下三里。下,下部也。三里,穴内气血场的范围也。下三里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场范围较大,有如三里之广,故名。
(4)足少阴厥阴太阴之会。理同三阴交名解。
(5)足太阴络。络,联络也。本穴物质为足三阴经交会而成,气血物质又由本穴重新分配到足三阴经,本穴有联络足三阴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
附注:(1)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足太阴络。(2)孕妇禁针。
1.对输尿管蠕动的调整作用电针狗的三阴交穴、照海穴、膀胱俞穴、肾俞穴等,当达到一定刺激量时,可使输尿管蠕动显著增加,引起输尿管蠕动增加的机理,一是针刺直接增强输尿管的蠕动,另一方面可能是增加尿量。
2.在静脉肾盂造影中,同时针刺双侧三阴交穴、昆仑穴、关元穴,对于显示尿路细小结石,腹膜后肿块,先天性畸形及早期炎症改变,均有独特的效果,可减轻患者痛苦,真实的显示病理改变,提高早期诊断率。
3.据报道用针刺三阴交穴、气海穴、肾俞穴,治疗痛经125例,均取得良好效果。
4.三阴交穴首见于《黄帝明堂经》,部位在“内踝上八寸”,其中“三阴”指足太阴-三阴交,在宋本《千金》中作足太阴交。
5.六朝后,三阴交部位,除《千金》《圣惠》等书引文中作“八寸”外,所有文献均作“三寸”。
6.六朝前,“足太阴”位置“内踝后白肉际陷骨宛中”《医心》。
7.六朝后,足太阴部位移至“内踝上三寸”--十二经脉穴中唯一过于手足腕踝关节。
8.混淆源头:《灵枢卫气》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后世医家多理解为内踝上三寸,从而引起“足太阴”穴部位改变。
9.六朝时,足太阴穴与三阴交穴并未混淆。
10.六朝后,三阴交(足太阴交)与足太阴相混;至《千金翼》中“足太阴穴在内踝上一夫,一名三阴交。”至此彻底混淆。
11.宋以后,为了避免混淆,像“足太阴”这样的腧穴名不再使用,而将内踝上三寸处成为“三阴交穴”,但其主治症仍沿用“内踝上八寸”之“三阴交穴”主治症,并非“足太阴”主症。
12.自唐代,“三阴交穴”之“三阴”已被理解成太阴,少阴,厥阴之三阴,从而被视为三阴经交会穴,一直沿袭至今。
针刺照海、三阴交等穴位,可引起输尿管蠕动加强,对于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尿失禁等排尿功能障碍病人,可促使其排尿功能恢复正常,并可使急慢性肾炎患者排尿量明显增加;在慢性输尿管瘘的动物实验中发现,可促进排尿作用。
针刺兔的“三阴交”30分钟时,腘淋巴结输出淋巴液平均升高3.24倍,淋巴细胞升高16.06倍,出针30分钟则逐渐恢复,此时淋巴液为针前的1.74倍。淋巴细胞为针前的4.15倍,通常淋巴液增加时淋巴细胞的密度亦相应增加。淋巴细胞如此迅速成倍的增加,可能与针刺改变了毛细血管后静脉的通透性有关。
在静脉肾盂造影中,同时针刺双侧三阴交、昆仑、关元,对于显示尿路细小结石,腹膜后肿块,先天性畸形及早期炎症改变,均有独特的优点,可减轻患者痛苦,真实地显示病理改变,提高早期诊断率。
据报道用针刺三阴交、气海、肾俞,治疗痛经125例,取得良好效果。
针刺单纯性消化不良患儿的三阴交、足三里等穴,可使原来低下的胃游离酸、总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酸活性迅速升高。
对妊娠7~8个月的胎位异常者,艾灸三阴交,能使腹壁松弛,胎动活跃,有助于矫正胎位。
在针麻施行胃大部切除术中,有较好的抗切皮痛和松肌作用。
《针灸甲乙经》:足下热,痛不能久坐,湿痹不能行;惊不得眠。
《备急千金要方》:卵偏大上入腹;梦泄精;女人漏下赤白及血;脾中痛不得行,足外皮痛;胫寒不得卧。
《千金翼方》:产难,月水不禁,横生胎动;牙车失欠蹉跌;脚疼。
《针灸聚英》: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疝气,小便遗失……男子阴茎痛,元藏发动,脐下痛不可忍,小儿客忤,妇人临经行房羸瘦,癥瘕,漏血不止,月水不止;妊娠胎动,横生,产后恶露不行,去血过多,血崩晕,不省人事。如经脉闭塞不通,泻之产通;经脉虚耗不行,补之,经脉益盛则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