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突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
扶突位于颈外侧,喉结旁开3寸,胸锁乳突肌后缘处;或于人迎穴后1.5寸处取穴(《针灸甲乙经》)。
另说扶突“在气舍后一寸半”(《备急千金要方》);“在颈,当曲颊下同身寸之一寸,人迎后”(《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
扶突位于胸锁乳突肌区,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中间。正坐,微仰头取穴。
扶突穴位于人体的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
在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间颈阔肌中,深层为肩胛提肌起始点;深层内侧有颈升动脉;布有耳大神经,颈皮神经,枕小神经及副神经。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颈血管鞘的后缘。
布有耳大神经、颈皮神经、枕小神经及副神经;深层内侧有颈升动、静脉。
扶突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胸锁乳突肌后缘、颈动脉鞘。深层内侧有颈升动、静脉。分布着耳大神经、颈皮神经、枕小神经及副神经。皮肤由颈丛的颈横(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除皮神经外,还有颈阔肌及颈外(浅)静脉,前者由面神经的颈乳突肌后部,并深达颈动脉鞘后壁。胸锁乳突肌由副神经支配;颈动脉鞘内包括了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及两者后方的迷走神经,动脉居静脉的内侧。动脉投影在下颌角和乳突连线的中点至右胸锁关节的连线;左侧连线的下端稍偏外侧。此连线在甲状软骨上缘以下为颈总动脉的体表投影,该动脉供应头颈部血液的主干,针刺时应注意避开。
扶突穴的准确位置图
扶突穴意义:大肠经经气在此吸热上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滞重。
运行规律:水湿之气吸热后上行头面天部。
功效作用:为天部层次提供水湿,清润肺气,清咽消肿,理气降逆,扶突穴有理气开郁,清利咽喉作用。
按摩扶突穴缓解甲状腺肿大视频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瘿气。
扶突穴主要用于胸肺及颈部疾患等。如咳逆上气、喘息、咳嗽多唾、咽喉肿痛、暴瘖、瘰疬、瘿气、吞咽困难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膈肌痉挛、甲状腺肿大、咽喉炎、急性舌骨肌麻痹、低血压等。
扶突穴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吞咽困难,暴喑,瘿气,瘰疬等。
1.五官科系统疾病:甲状腺肿,甲状腺机能亢进,急性舌骨肌麻痹,嘶哑,咽喉炎;
2.妇产科系统疾病;膈肌痉挛,唾液分泌异常;
3.其它:喘息,低血压等症;
4.为甲状腺手术常用麻醉穴之一。
扶突穴配合谷穴治瘿气。
扶突穴配天突穴、水突穴、合谷穴治瘿气;
扶突穴配太溪穴、天突穴治喉鸣。
扶突穴配天突穴、水突穴、合谷穴治瘿气;
扶突穴配太溪穴、天突穴治喉鸣。
扶突穴配大椎穴、合谷穴,有清热利咽作用,主治暴喑,咽喉肿痛。
扶突穴配天突穴、天溪穴,有行气利咽喉作用,主治暴忤气哽。
治法:寒则补之,湿热则泻之。
直刺0.3~0.5寸。
1.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向咽喉部放散,出现发紧发胀之感。
2.注意针刺不可过深,以免引起迷走神经反应。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艾炷灸3~5壮,温和灸5~10分钟。
别名:Fú tū(水穴,水泉穴)
1)扶突。扶,帮助、扶持也。突,冲也。该穴名意指大肠经经气在外热的扶助下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天鼎穴蒸发上行的水湿之气,性滞重,至本穴后无力上行于天,是在心的外散之热扶助下才得以上行,故名。
2)水穴、水泉穴。穴名之意皆指本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为头面天部的水湿之源,故名水穴、水泉穴。
扶突为经穴名(Fútū LI18)。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水穴。属手阳明大肠经。扶指旁边,突即隆起,指喉结,扶突穴在喉结旁,故名
别名水穴。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布有耳大神经,颈皮神经,枕小神经及副神经,深层内侧有颈升动、静脉。
《外台秘要》:咳逆上气,咽喉鸣,喝喘息,暴喑,气哽。
《备急千金要方》:扶突、大钟、窍阴,主舌本出血。
研究进展:针刺扶突透翳风穴用于脑手术针刺麻醉,镇痛效果良好,手术成功率达90%以上,优良率达80%。对前颅凹、颞顶枕区、后颅凹等,不同部位手术的镇痛效果均优良。又针刺本穴配足三里、太冲,或配腕针用于甲状腺瘤、甲状腺囊腺瘤、甲状腺次全或全叶切除术的镇痛效果良好,针麻优良率达90%以上。
现代研究:针刺扶突穴能使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增强;碘摄取量提高。又可增强头颈及胸部皮肤痛阈,常用于上述部位针麻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