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坐或卧位,在前发际内0.5寸,神庭穴旁开3寸处取穴。
本神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穴旁开3寸,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交点处。
位于头部,前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3寸。或于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2/3与外1/3的交点处取穴。正坐仰靠取之。
在额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和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布有额神经外侧支,并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和额动、静脉外侧支通过。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额腹。
本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帽状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额骨)。皮肤由额神经的眶上神经分布。在皮下组织内除分布神经外,还有额动、静脉及其分支。额腹是枕额肌的前部,起自帽状腱膜(该膜分两层,包绕额腹的止部)肌纤维向前下方,止于眉部皮肤,并和眼轮匝肌纤维相互交错。其深面的筋膜,则止于眶上缘的上部。该肌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
本神穴意义:头之天部的冷凝水湿在此汇合后循胆经传输,少阳、阳维之交会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湿冷水气。
运行规律:进一步吸湿冷降并下传阳白穴。
功能作用:吸湿降浊,祛风定惊,安神止痛,有泻胆火、清头目、宁神志的作用。
头痛,目眩,癫痫,小儿惊风,颈项强痛,胸胁痛,半身不遂。
主治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癫痫;以及眶上神经痛等。
主治神志、头项等疾患,如中风、半身不遂、呕吐涎沫、癫疾、头痛、眩晕、颈项强急、胸胁相引而痛、小儿惊厥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神经性头痛、齿龈炎等。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性头痛,眩晕,癫痫;
2.其它:胸胁痛,脑卒中,中风后遗症。
本神穴配前顶穴、囟会穴、天柱穴治小儿惊痫;
本神穴配水沟穴、太阳穴、合谷穴、大椎穴、天柱穴、百会穴治中风不省人事、小儿惊风。
本神穴配神庭、印堂穴,有疏风止痛的作用,主治前额头痛。
本神穴配颅息、内关穴,有宽胸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胸胁痛。
本神穴配前顶、囟会穴、天柱穴,有定惊解痉的作用,主治小儿惊风。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久留针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一般沿皮刺0.3~0.5寸;可灸。
刺法: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
灸法: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Běn shén
本,人之根本也,气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神,在天为风也,指穴内物质的运行为风气的横向运动。该穴名意指头之天部的冷凝水湿在此汇合后循胆经传输。本穴因其位处头角上部,为人之外侧,在人体坐标系中它和头顶的百会穴一样皆处最高最外位置(本神穴与百会穴二穴如同二座不同的山之山顶)。由于胆经无循经传来的气血交于本穴,穴内气血处于空虚之状,穴外天部的冷凝水湿因而汇入穴内,穴内气血纯为天部之气,且其运行为横向下传阳白穴,故而得名。
附注:足太阳、阳维之会。
本神:1.经穴名;2.经穴别名;3.《灵枢经》篇名。
《针灸甲乙经》:头痛目眩,颈项强急,胸胁相引,不得倾侧,本神主之。
《针灸甲乙经》:足少阳、阳维之会。
《备急千金要方》:本神、颅息,主胁相引,不得倾侧。
《针灸大成》:主惊痫吐涎沫,颈项强急痛,目眩,胸相引不得转侧。
经穴别名·本神
本神为经穴别名。出《西方子明堂灸经》。即大杼穴。大杼为经穴名(Dàzhù BL11)。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属足太阳膀胱经。为督脉别络;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又为八会穴之骨会穴。大:小之对;杼:即筘[3]。古称椎骨为“杼骨”,穴在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故名。
《灵枢经》篇名·《本神》
《本神》为《灵枢经》篇名。神,指人体的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等精神活动。本文指出凡刺之法,必本于神,故名。内容论述神的概念和作用,及其与养生的关系。具体指出七情太过,会使精神活动发生变异,伤及五脏,形成各种病变。因而诊治时,应善于观察病人的神志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施以相应的治疗。最后讨论了神、魂、魄、意、志与五脏虚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