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脾俞穴位于脊柱区,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脊中(督脉)旁开1.5(两指宽)寸。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十一胸神经后支肌支。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竖脊肌。
脾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皮肤由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穴位对第十一肋间隙的结构。胸膜为一层薄而迤明的浆膜,富有神经末梢,被覆胸内筋膜的内面和肺的表面,两层相互移行形成胸膜腔。腔有少量液体,呈负压。壁胸膜的下界,在背部肩胛线上投影于第十二肋上,由该点向内作一水平线达第十二胸椎棘突;向外,在腋中线投影于第十肋骨;向前内,锁骨中线上投影在第八肋,以上各点联于第六胸肋关节既为胸膜壁下界在体表的投影。肋胸膜和膈胸膜移行处的胸膜腔为该腔的最低位,称肋膈窦。
脾俞穴意义: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脾脏之热。
艾灸脾俞穴健脾方法视频
有健脾化湿等作用。
健脾和胃,利湿升清。
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倦怠感、口渴、食欲不振、糖尿病等。
主治脾胃等疾患。如呕吐、噎膈、胃痛、胸胁胀痛、黄疸水肿、不欲饮食、食不生肌、痃癖积聚、泄泻痢疾、痰疟寒热、四肢不收、虚劳、尿血、遗精、白浊、吐血、便血、喘息、腰背痛等。现代又多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肝脾大、贫血、慢性出血性疾病、肝炎、肠炎、神经衰弱、自细胞减少症、子宫下垂、荨麻疹、糖尿病等。
1、消化系统疾病:胃溃疡,胃炎,胃下垂,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肠炎,痢疾,肝炎;
2、其它:贫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肾下垂,月经不调,糖尿病,肾炎,小儿夜盲,荨麻疹等。
脾俞穴配足三里穴治腹脱、便秘。
脾俞穴配章门穴,为俞募配穴法,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胃痛,腹胀。
脾俞穴配膈俞穴、大椎穴,有扶脾统血,清热止血的作用,主治吐血,便血。
脾俞穴配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有清热利湿,健脾养肝的作用,主治黄疸,肝炎。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可灸。内脏下垂患者,脾俞处常可出现明显的压痛或凹陷。胃病患者在此穴可出现皮下组织松弛、凹陷或结节性阳性反应物,是胃病等常用的诊断穴。
刺法: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腰间。 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脾,脾脏也。俞,输也。脾俞名意指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附注:脾的背俞穴。
脾俞为经穴名(Píshū BL20)。出《黄帝内经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脾的背俞穴。脾:脾脏。俞:输注。本穴是脾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布有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部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
《备急千金要方》:虚劳尿白浊,灸脾俞一百壮。脾俞、胃管,主黄疸。
《针灸大成》:黄疸,善欠,不嗜食。
《医宗金鉴》:小儿慢脾风证。
胃病:取脾俞等埋线治疗胃炎和溃疡病166例,有很好疗效。取脾俞、胃俞,埋线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病245例,有很好疗效。
糖尿病:针刺脾俞等,治疗24例,有一定疗效。
腹泻:针刺脾俞等,配合电极板法,治疗80例,经1~8次治疗,有较好疗效。
紫癜:针刺脾俞等,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7例,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