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俞穴位于身体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患者采用俯卧的取穴姿势,以便于相应穴位疗法的顺利进行,胃俞穴位于身体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俯卧位,胃俞穴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胃俞穴位于脊柱区,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肋下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皮 支,深层为第十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和背阔肌腱膜→竖脊肌。
胃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有肋下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着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和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背部的皮下筋膜可以分为两层,其间有蜂窝状的脂肪组织。背部的深筋膜也可分为浅层和深层。浅层薄弱,被盖于斜方肌和背阔肌的表面,分别称该二肌筋膜;深层较发达,形成腱膜性质,尤其在腰背部更为增厚,包绕着骶棘肌的前、后面,于该肌外侧缘前、后两层愈着,并形成腰肋韧带。腹腔内相对应的器官为肾。
胃俞穴意义:胃腑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胃腑之热。
中医按摩胃俞穴缓解胃部疾病之法视频
和胃健脾,理中降逆。
有和胃调中、祛湿消积的作用。
胸胁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胃炎、胃痉挛、呕吐、恶心等。
主治脾胃、腰脊等疾患。如脾胃虚弱、脘腹胀痛、霍乱吐泻、翻胃吐食、噎膈、饮食不下、食多身瘦、肠鸣腹痛、黄疸水肿、小儿疳积、胸胁支满、腰脊挛痛、疟疾痞块、咳嗽、虚劳、经闭、痈疽等。现代又多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下垂、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胰腺炎、肝炎、肝脾肿大、肠炎、神经衰弱等。另外,胃病严重时,本穴常出现以结节为主的阳性反应物,虚症时呈现组织松弛或凹陷,是胃病的诊断穴位之一。
1、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溃疡,胃扩张,胃下垂,胃痉挛,肝炎,腮腺炎,肠炎,痢疾;
2、其它:糖尿病,失眠等。
胃俞穴配中脘穴、梁丘穴治胃痛。
胃俞穴配上巨虚穴、三阴交穴,有健脾利湿的作用,主治泄泻,痢疾。
胃俞穴配中脘穴,为俞募配穴法,有理气和胃的作用,主治胃痛,呕吐。
胃俞穴配内关穴、梁丘穴,有宽中和胃止痛的作用,主治胃痉挛,胰腺炎。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腰部及腹部。不可深刺,以免刺伤肾脏,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胃,胃腑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胃腑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附注:胃的背俞穴。
胃俞为经穴名(Wèishū BL21)。出《脉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胃的背俞穴。胃,胃腑;俞,输注。本穴是胃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
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有外侧支,并有肋下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