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采用俯卧姿势,小肠俞穴位于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1骶后孔。
位于骶部,平第一骶后孔,距骶正中线1.5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位于骶区,横平第一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俯卧取穴(当第一仙椎左右二指宽处,与第一骶后孔齐平)。
在骶髂肌起始部和臀大肌起始部之间;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的外侧支;布有第一骶神经后支外侧支,第五腰神经后支。
小肠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分布着第一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皮肤由第五腰神经和第一、二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骶神经后支共5对,第一至第四对分别由骶后孔穿出,布于髂后上棘至尾骨尖,臀部内侧的皮肤。第一至第三对骶神经后支称臀中皮神经。第5对骶神经和尾神经不分支,从骶骨裂孔穿出,分布于覆盖尾骨的皮肤。
布有第一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内侧缘→竖脊肌腱。
小肠俞穴意义:小肠腑中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小肠腑之热,通调二便,清热利湿有通调小肠,清利湿热的作用。
艾灸小肠俞穴的功效治疗小肠疾病视频
主治疾病:遗精,遗尿,尿血,白带,小腹胀痛,泄泻,痢疾,疝气,腰腿疼,下腹部疼痛、脚部肿胀、夜尿症等。
主治二便、腰骶等疾患,如小腹胀痛,赤白痢疾,赤白带下,腹痛肠鸣、泄泻痢疾、便秘、便血、遗精、遗尿、淋沥、尿血、疝气、妇人带下、消渴、头痛、腰骶痛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急慢性肠炎、盆腔炎、骶髂关节炎等。
1. 消化系统疾病:肠炎,痢疾,便秘;
2.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遗精;
3. 妇产科系统疾病:盆腔炎,子宫内膜炎;
4. 其它:骶髂关节炎,痔疮。
小肠俞穴配天枢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关元穴治腹胀、痢疾、便秘。
小肠俞穴配肾俞穴、三阴交穴、三焦俞穴、关元穴、曲泉穴治泌尿系结石。
小肠俞穴配大肠俞穴可以明显改善男性早泄状况。
小肠俞穴配大横穴、下巨虚穴,有清热健脾祛湿的作用,主治肠炎,泄泻,痢疾。
小肠俞穴配关元穴,为俞募配穴法,有温阳固脱的作用,主治下元不足,遗精,遗尿。
一般直刺0. 8~1.2寸;可灸3~7壮。
直刺1~1.5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刺法:1.直刺0.8~1寸,局部酸胀。2.向下斜刺2~2.5寸,针感扩散至骶髂关节,用以治疗骶髂关节疾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小肠,小肠腑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小肠腑的湿热之气由此外俞膀胱经。
小肠俞为经穴名(Xiǎochángshū BL27),出《脉经》。代号BL27。属足太阳膀胱经,小肠之背俞穴。小肠:六腑之一;俞:输注。本穴是小肠之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位于骶部,平第一骶后孔,距骶正中线1.5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针灸甲乙经》:溺黄赤。
《备急千金要方》:主泄痢脓血。
《针灸大成》:主妇人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