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宗穴的准确位置处于患者采用正坐,自然垂臂姿势。天宗穴位于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位于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正坐垂肩取穴。
正坐或俯伏位:1.在冈下缘与肩胛骨下角的等分线上,当上、中1/3交点处。2.肩胛冈下缘与肩胛骨下角连一直线,与第四胸椎棘突下间平齐处,与臑俞、肩贞成三角形处是穴。
在岗下窝中央岗下肌中;有旋肩胛动、静脉肌支;布有肩胛神经。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冈下肌。
布有肩胛上神经和旋肩胛动、静脉肌支。
天宗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筋膜、斜方肌、冈下肌。有旋肩胛动、静脉肌支。分布着肩胛上神经。皮厚,由第三、四、五胸神经后支的外侧皮神经重叠分布。皮下组织内布有旋肩胛动。静脉的分支。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斜方肌表面的背部深筋膜入该肌,及其深面的冈下肌。前肌由第十一脑神经一副神经支配, 后肌由臂丛的肩胛上神经支配。
天宗穴意义:小肠经地部经水在此气化上行天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气化的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由本穴循天部层次上行头颈。
功能作用:生发阳气。
天宗穴功效:气喘,乳痈,肩膀酸痛、五十肩、治疗肩部疾病等,肩周炎,肩背软组织损伤,乳腺炎等。
主要用于胸肺、肩臂疾患等。如胸胁支满、咳嗽、气喘、肋间神经痛、颊颌肿痛、咳逆抱心、乳腺炎、肩胛疼痛、落枕、肩周炎、肘外廉后侧痛及颊颔肿等。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天宗穴治乳腺增生,可促进患者淋巴细胞转化和玫瑰花结形成。
天宗穴配肩外俞穴治肩胛痛;
天宗穴配膻中穴、足三里穴治乳痈。
天宗穴配肺俞穴治咳喘;
天宗穴配乳中穴、乳根穴、少泽穴治乳腺炎,并有催乳作用;
天宗穴配肩髃穴、肩髎穴、阳陵泉穴治肩周炎。
天宗穴配臑会穴,有舒筋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肩臂肘痛,肩关节周围炎。
天宗穴配膻中穴,有理气散结消肿的作用,主治乳痈,乳腺增生。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宜刺0.5~0.8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刺法:直刺或斜刺0.5~1寸,局部酸胀,针感穿过肩胛传导至手指。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天宗穴酸痛,可能是风寒,可能是外伤,牵拉都可能引起!如果没有外伤的话,主要可能是经络不通!也有可能是肩周炎!也不知道你多打岁数了,手臂不能上抬,向后背手也很困难,如果单纯就是一点疼痛可以做一下经络按摩疏通一下经络,在结合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药物口服外敷一下,就没什么大问题了。
天,穴内气血运行的部位为天部也。宗,祖庙,宗仰、朝见之意。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由此气化上行于天。本穴物质为臑俞穴传来的冷降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复又气化上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见之状,故名。
据报道,多数胆道感染和胆石症患者在右侧天宗穴有压痛,且压痛程度随疾病的好转而逐渐减轻以至消失。另有在检查时发现有一侧天宗穴压痛明显者,经X线颈部摄片证实均有颈椎病变。
用皮内针刺入左侧天宗穴后30分钟,X线检查可见胆囊阴影缩小。另有针刺右侧天宗穴,治疗胆绞痛56例患者,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针刺天宗穴治乳腺增生,可促进患者淋巴细胞转化和玫瑰花结形成。
天宗为经穴名(Tiānzōng SI11)。出《针灸甲乙经》。代号SI11。属手太阳小肠经。穴在天宗骨上,故名。位于肩后,肩胛冈下窝的中央,与第四胸椎相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