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穴方法:膝关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胫骨内髁的后下方,阴陵泉穴后1寸,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生理解剖:在胫骨内侧后下方,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深部有胫后动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膝关穴意义:肝经的上行之气中滞重水湿在此沉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阴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滞重水湿冷降归地,小部分水气吸热后横向飘行于曲泉穴。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肝肾虚衰就会造成筋骨失养,膝冷无力。如遇关节过劳和风寒湿邪侵袭,又可造成气血凝滞、经络瘀阻不通而使得膝关节疼痛。膝关穴具有祛湿散风,通经活络的功效,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膝关节疼痛都有着不错的疗效。
1、主穴:百会穴、太阳穴、列缺穴、风池穴、膝关穴。
2、配穴:风寒头痛者,配风门穴、合谷穴;风热头痛者,配大椎穴、曲池穴;风湿头痛者,配头维穴、阴陵泉穴。阳明头痛者,配攒竹穴、合谷穴、内庭穴;少阳头痛者,配率谷穴、外关穴、足临泣穴;太阳头痛者,配天柱穴、后溪穴、申脉穴;厥阴头痛者,配四神聪穴、太冲穴、内关穴。
3、方解:百会位于巅顶,太阳位于颞侧,又为止头痛之效穴,两穴相配,可疏导头部经气;列缺为肺经络穴,可宣肺解表,祛风通络,又有“头项寻列缺”之谓;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擅长祛风活血,通络止痛。
膝膑肿痛,寒湿走注,历节风痛,下肢痿痹。
人体穴位配伍:配足三里穴、血海穴、阴市穴、阳陵泉穴、髀关穴、伏兔穴、丰隆穴治中风下肢不遂、小儿麻痹等;配委中穴、足三里穴治两膝红肿疼痛。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别名:Xī guān(阴关穴)
膝关。膝,指穴在膝部也。关,关卡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上行之气中滞重水湿在此沉降。本穴物质为中都穴传来的阴湿水气,至本穴后,滞重的水湿无力上行而沉降于下,只有少部分水气吸热后继续上行,本穴如同关卡一般阻挡滞重水湿的上行,故名。阴关名意与膝关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