睛明穴位于面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正坐或仰靠取穴。
睛明穴位于目内眦之内上方0.1寸处(《中国针灸学概要》)。
睛明穴位于面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正坐或仰靠取穴。
正坐或仰卧位,在目内眦的外上方陷中取穴。
睛明穴的准确位置图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上泪小管上方、内直肌与筛骨眶板之间。皮肤由三叉神经眼支的滑车上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血管有内眦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其深层由致密结缔组织形成的睑内侧韧带,使睑板固定于眶缘上。营养眼球外结构的动脉来自眼动脉的终末支之一的额动脉。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上泪小管上方→内直肌与筛骨眶板之间。
布有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动眼神经和眼神经;并有内眦动、静脉通过,深层上方有眼动、静脉本干。
特异性: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阳蹻之交会穴。
功效与作用:睛明穴有明目疏风的作用。泄热明目,祛风通络。
睛明穴意义:膀胱经之血由此交于眼睛。
气血特征:穴内气血为温热的天部水气与地部经水(血)。
运行规律:气血的运行分为三支,一是气态物向上行于督脉及膀胱本经,二是地部经水下走足阳明经。
功能作用:降温除浊。
睛明穴乃是人身三十六处致命大穴之一。睛明主目远视不明,恶风流泪,大人气眼冷泪。本期节目就给大家说说,如何按揉睛明穴预防假性近视。
睛明穴主治眼目等疾患,如目赤肿痛、胬肉攀睛、泪出多眵、疳眼雀目、内外翳障、视物不明、青盲、反胃呃逆等。
现代又多用睛明穴治疗结膜炎、泪囊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角膜炎、电光性眼炎、早期轻度白内障、近视、远视、面神经麻痹、心动过速等。
睛明穴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睛,内外翳障,雀目,青盲,夜盲,色盲,近视,以及急、慢性结膜炎,泪囊炎,角膜炎,电光性眼炎,视神经炎等。
1、五官科系统疾病:近视眼,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青光眼,夜盲;
2、运动系统疾病:腰痛。
配合谷、风池,有清热疏风的作用,主治结膜炎,目痒。
配肝俞、光明,有调肝养血的作用,主治夜盲,色盲,近视,散光。
1、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预防头痛,提神醒脑等。
2、缓解治疗迎风流泪、结膜炎、目赤肿痛、睑缘炎、眼睛疲劳、眼部疾病、近视、夜盲,色盲等。
3、舒缓急性腰痛等。
4、治疗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
按摩睛明穴每隔两个小时用大拇指和食指以画圈的方式按压此穴位,可令疲劳的双眼立刻得到放松。
注意事项:如有血肿、皮损、怀疑骨折的病人都不要按摩。另外,有骨质疏松的病人按摩时不要过。
按摩睛明穴时应轻轻闭眼,双手握空拳,拇指翘立,用拇指尖点在穴位上,稍用力,以穴位有酸胀感为度,持续1分钟,放松10秒钟后再重复点按,反复3~5次。在眼睛干涩时,可以缓解眼睛的不适。
刺激穴位都会有酸胀麻重的感觉的,不是光睛明穴这个样子,这个情况应该是主要眼睛存在用眼过度眼疲劳的症状引起的,眼眶周围存在肌肉酸痛,眼保健操按摩时会出现疼痛不适。
对着穴位刺激这样不能说明问题的,平时睛明穴可以保健眼睛
关键还是注意平常合理的用眼,眼睛的休息,可以采取眼部热敷缓解眼睛酸痛。
功能性遗尿:针刺睛明穴,有较好疗效。
坐骨神经痛:取患侧睛明、听宫,刺后活动患肢,治疗52例有较好疗效。
近视:电梅花针叩刺睛明;针刺睛明,配合维生素B12或当归液,于肝俞、肾俞穴位注射;针刺睛明,配合眼保健操和视力训练等法,对近视均有较好疗效。
急性结膜炎:单刺睛明,治疗153例,有良好疗效。
视神经萎缩:针刺睛明,治疗30例,有较好疗效。
角膜炎:据报道用激光照射睛明等穴及角膜病灶处,治疗66只眼,有较好疗效。
泪囊炎:单刺睛明,治疗21例,有良好疗效。
色觉障碍:据报道电针睛明等,治疗300例,有较好疗效。
治疗视网膜病变:针刺睛明,治疗150例,195只眼,有较好疗效。
寒则泻之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一般先嘱患者闭目,医者用手指将眼球轻轻推向外侧固定,针尖沿目眶鼻骨边缘缓慢刺入,深0.5~1.0寸,忌作提插捻转等手法[1]。
直刺,将眼球轻轻推向外侧固定,沿目眶边缘缓缓刺入0.3~0.5寸[3]。
嘱病人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向外侧固定,针沿眼眶边缘缓缓刺入0.3~0.5寸,不宜作大幅度提插、捻转,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眼球及周围,出针时注意用棉球按压针孔片刻,避免造成内出血。
睛明穴禁灸。
睛明为经穴名(Jīngmíng BLl)。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是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阳蹻脉、阴蹻脉的交会穴。睛即眼睛,明即明亮,此穴在眼区,有明目之功,故名睛明。
1、目内眦,乃言本穴所在的部位为目内框也,无它意。
2、泪孔、泪空 、泪腔。泪,泪水也。孔,孔隙也。空、腔,空腔也。穴名之意指本穴外输的膀胱经气血为湿润眼睛液体的重要来源。本穴属于膀胱经,气血特性与上行头面的它经气血相比皆要寒冷,为促成气态物向液态物转化的重要根源,眼睛受之以液而能湿润并转动自如,故名泪孔、泪空、泪腔。
3、目眦外。目眦,指穴所在的部位为目框内角。外,指本穴气血作用于眼睛之外。目眦外名意指本穴的寒冷之气使眼睛外部的阳气冷降为液。理同泪孔名解。
4、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跷脉督脉之会。其一,本穴气血为膀胱经经气的冷降之液,性温热,且与太阳穴小肠经气血处于同一层次,故为手足太阳之会。其二,本穴的冷降之液有部分下走足阳明承泣穴,故为足太阳阳明之会。其三,本穴的冷降之液(即血)还不断地气化上走督脉,故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其四,本穴的气血物质中既有地部之液又有天部之气,气血特性同于阴阳跷脉之性,故为阴阳跷脉足太阳之会。
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交会穴。
《针灸甲乙经》:手、足太阳,足阳明之会。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攀睛,翳膜覆瞳子。
《针灸大成》:主小儿疳照,大人气眼冷泪。
《医宗金鉴》:主治目痛,视不明,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白翳眦痒,雀目诸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