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子髎位于面部,目外眦外侧0.5寸凹陷中,当眶外侧缘处。
侧伏或正坐仰靠取穴,令患者闭目,在目外眦外侧,眶骨外侧缘凹陷中取穴。
瞳子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睑外侧韧带、眶脂体。有颧眶动、静脉。分布着颧面神经和颧颞神经,面神经的颞支。皮肤由眼神经的泪腺神经分布。眼轮匝肌的睑部肌纤维为横纹肌,肌纤维收缩时,可使眼睑闭合。该肌受面神经介支支配。睑外侧韧带由致密结缔组织形成,连接睑外侧联合与颧骨眶面的骨膜和眶结节之间,与睑内侧韧带配合,使眼睑和眼球紧密相贴。针刺不宜过深。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颞筋膜→颞肌。
布有颧面神经,颧颞神经和面神经的颞支;并有颧眶动、静脉通过。
特异性:瞳子髎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交会穴。
功效与作用:平肝熄风,明目退翳。瞳子髎有巯风朋目的作用。
穴位意义: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穴内后冷降归地。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寒湿水气散热后化雨冷降地部,小部分循胆经下传于听会穴。
功能作用:降浊去湿。
根据中医“穴位所在,主治所及”的说法,瞳子髎穴位于眼睛周围,因此可以治疗眼睛的各种疾病,近视、白内障等与眼睛有关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刺激该穴来得到解决。除此之外,瞳子髎穴对于治疗迎风流泪有着不错的效果。
瞳子髎主治头面、眼目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痛痒、目泪出、多眵、目生云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等。
现代又多用瞳子髎治疗血管性头痛、结膜炎、角膜炎、屈光不正、夜盲、视神经萎缩、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等。
瞳子髎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翳,青盲;视力减退,结膜炎,泪囊炎,视神经萎缩等。
1、五官科系统疾病:角膜炎,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睑缘炎,屈光不正,青少年近视眼,白内障,青光眼,夜盲症,视神经萎缩;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瞳子髎配睛明、丝竹空、攒竹,有清热止痛的作用,主治目痛,目赤,目翳。
瞳子髎配头维、印堂、太冲,有疏散风热,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
瞳子髎配合谷、太阳、颧髎,有祛风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三叉神经痛。
瞳子髎穴的准确位置图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1.向后斜刺0.3~0.5寸,局部胀痛;
2.向太阳穴方向透刺,局部酸胀,可放射至外耳道;
3.三棱针点刺出血。
禁直接灸。
艾条灸5~10分钟。
瞳子髎为经穴名(Tóngzǐliáo GBl)。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后曲、鱼尾、太阳、前关。属足少阳胆经。瞳子髎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瞳子即瞳孔,髎指骨隙,穴在小眼角外缘骨隙中,横对瞳孔,故名瞳子髎。
1、瞳子髎。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为肾水所主之处,此指穴内物质为肾水特征的寒湿水气。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后冷降归地。本穴为胆经头面部的第一穴,胆及其所属经脉主半表半里,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气血物质即是汇集头面部的寒湿水气后从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细小如从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
2、太阳。太,大也。阳,天部的阳气也。太阳穴名意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本穴为胆经第一穴,位处头面的天部,而胆经气血所处为半表半里,胆经体内经脉无物外传本穴,穴内气血为空虚之状,穴外的天部之气因而汇入本穴,本穴物质来自天之上部,故名太阳穴。
3、前关。前,与后相对,指人头面的前面部分,前为阴、后为阳,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之性。关,关卡也。前关名意指穴内的寒湿水气被关卡于内,不得吸热外行。理同瞳子髎名解。
4、后曲。后,与前相对,指人头面的后面部分,后为阳、前为阴,此指穴内气血为阳热之性。曲,隐秘也。后曲名意指穴内外散的阳热之气隐而不见。本穴物质为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汇集而成,气血的运行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而在穴内同时进行的吸热蒸发则如隐而不见,故名后曲。
5、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由穴外汇集本穴的气血物质主要为手太阳经上行外散的阳热之气、手少阳经向外飘散的湿冷之气,故本穴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甲乙经》: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铜人》:治青盲目无所见,远视,目中肤翳,白膜,头痛,目外眦赤痛。
《资生》:目中翳膜,针瞳子髎、丘墟。
《图翼》:妇人乳肿,针瞳子髎、少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