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白穴位于前额眉中直上1寸,正视时与瞳孔相直处。一说:“在眉上七分,直瞳子”《针灸集成》。
取穴时患者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阳白穴位于面部,前额部,瞳孔直上方,眉上1寸处,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
阳白穴位于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处。正坐仰靠或仰卧取穴。
阳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帽状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额骨)。皮肤由额神经的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双重分布。(参看本神穴)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额腹。
布有额神经外侧支和额动、静脉外侧支。
阳白穴的准确位置图
特异性:阳白穴为手足阳明、少阳、阳维五脉之交会穴。
功效与作用:清头明目,祛风泄热。阳白穴有祛风清热、益气明目的作用。
穴位意义: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干爽的阳气。
运行规律:一是循胆经上传头临泣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功能作用:生气壮阳。
中医认为,眼疾大都和肝肾功能的异常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老花眼是由于年老体弱导致肾精逐渐衰微,肝血不足,不能上荣于目,或劳瞻竭视,阴血暗耗,阴精不足,不能配阳,故目中光华虽可发越于外,但不能收敛视近。中医对于老花眼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有自己独特的理论。这其中,通过刺激穴位防治老花眼是常用且有效的方法。
阳白穴主治眼目、头面等疾患,如头痛、项强、目赤肿痛、眼睑动、胬肉攀睛、迎风流泪、瞳子痒痛、目眵、雀目等。
现代又多用阳白穴治疗眶上神经痛、眼睑下垂、近视、角膜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阳白穴主治前额痛,目眩,目痛,眼睑动,以及近视,夜盲症,面神经麻痹,眶上神经痛等。
1、五官科系统疾病:眼科疾病;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或面肌痉挛,眶上神经痛等。对于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等病征的治疗都有显著的效果。
1、缓解治疗眼睛疲劳、目眩、目痛、外眦疼痛、雀目、眼睛疾患等
2、缓解治疗三叉神经痛、面瘫、头痛等
3、抗老除皱、治疗痤疮等
见《神农本草经》卷三。一般日间痛属阳;夜间痛属阴。痛而烦闷为气实;痛而恶寒为气虚。隐隐作痛,时作时止,为阴虚火动;痛如针刺,持续无间,为火邪有余。痛而干涩不适,为津液耗损或水亏血虚;赤痛而多分泌物,眵泪胶粘,为凤热壅盛。二便清利,目微赤痛为虚火上浮;二便不利,目赤痛甚为实火内燔。痛而拒按,喜冷敷为实;痛而喜按,热烫则舒为虚。眼痛连及巅顶、前额,是足太阳膀胱经受邪;痛连前额、鼻、颊、牙齿,为足阳明胃经受邪;痛连颞颥者,乃足少阳经受邪。《证治准绳·杂病》认为:“目痛有二,一谓目眦白眼痛,一谓目珠黑眼痛。盖目眦白眼疼属阳,故昼则疼甚,点苦寒药则效。经所谓白眼赤脉法于阳故也。目珠黑眼疼属阴,故夜则疼甚,点苦寒则反剧。经所谓瞳子黑眼法于阴故也。”
阳白穴配太阳穴、风池穴、外关穴,有祛风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阳白穴配颧髎穴、颊车穴、合谷穴,有祛风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面神经麻痹。
阳白穴配睛明穴、太阳穴,有清热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阳白穴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
阳白穴配睛明穴、太阳穴治目赤肿痛 (《腧穴学》);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阳白穴时,可使半数人对红绿光的感受性发生红升绿降的改变,1/4人红绿全升,1/4人红绿全降。。
1、沿皮刺0.3~0.5寸。
2、平刺0.5~0.8寸,局部胀痛;
3、向下透鱼腰;
4、向左右透攒竹、丝竹空穴,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头部或眼眶。
艾条灸5~10分钟。
1)阳白。阳,天部也,气也。白,明亮清白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此吸热后胀散。本穴物质为本神穴传来的天部湿冷水气,由于在下行的过程中不断吸热,水湿之气还未进入本穴就己受热胀散化为阳热风气并传输于头之各部,穴内的天部层次变得明亮清白,故名。
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吸热胀散的阳热风气不光上传本经的头临泣穴,同时亦外走阳维脉,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阳白为经穴名(Yángbái GB14)。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阳白是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阳为阴之对,白指光明,前额为阳,穴在前额眉上方,有明目之功,故名阳白。
《针灸甲乙经》:头目瞳子痛,不可以视,挟项强急不可以顾。阳白主之。
《针灸甲乙经》:足少阳、阳维之会。
《备急千金要方》:主子瞳子痛痒,远视,昏夜无所见。
《类经图翼》:头痛,目昏多眵,背寒栗,重衣不得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