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丘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7寸,当腓骨前缘处;或于阳交穴前方1寸取穴。一说“在外踝上六寸”《循经考穴编》 。
外丘穴怎么找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外丘穴位于小腿外侧,在外踝尖上7寸,与阳交穴相平,于腓骨前缘取穴。阳交外丘位置一按就疼,中医治疗老寒腿之法!
外丘穴位的准确位置图
特异性:足少阳经之郄穴。
功效与作用:舒肝理气,通络安神。外丘穴有疏肝利胆,清热解毒的作用。
穴义:随胆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在此飘扬于胆经外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胆经横传于阳交穴。
功能作用:传递风气。
附注:足少阳经郄穴。
中医认为老寒腿属于“痹症”的范畴,认为其病因主要是由于风寒湿邪侵袭人体,痹阻于经络,致使经络不通则痛所致。外丘穴可以疏散寒邪、温经通络、活血止痛,对于老寒腿引起的疼痛具有非常好的疗效。
主治病症
现代研究:临床用于肋间神经痛,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的治疗。
外丘穴主治头项痛、胸胁痛,腿痛,脚气,下肢麻痹;以及肝炎,胆囊炎,坐骨神经痛等。
外丘穴主治胸胁、下肢等疾患:如头项强痛、胸胁支满、癫疾吐沫、肤痛、萎痹、寒湿脚气等。
现代又多用外丘穴治疗胸膜炎、肝炎、肠炎、腓肠肌痉挛等。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腓神经痛,下肢麻痹,癫痫;
2、运动系统疾病: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
发作期痫证
主穴:水沟穴、百会穴、后溪穴、涌泉穴、内关穴。
方义:水沟穴、百会穴为督脉要穴,后溪穴通督脉,督脉入络脑,三穴同用熄风醒脑开窍,是治疗癫痫的要穴;涌泉穴为肾经井穴,刺之滋水潜阳,速降肝风,以助开窍醒脑;内关穴为心包经络穴,可开心窍豁痰浊,调理心神。
外丘穴位疼
外丘穴是足少阳胆经上的郄穴,这个地方疼痛,一是要考虑胆经堵塞的问题,二是需要考虑肝胆功能方面的问题,看看是不是最近情绪啊,消化啊这些是否存在异常。但是仅凭这个现象还是很难判断的,如果能结合身体其他情况诊断就更准确些。
穴位配伍
外丘穴配风池穴、后溪穴,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
外丘穴配太冲穴、肝俞穴、支沟穴,有疏肝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胸胁痛。
外丘穴配腰奇、间使穴、丰隆穴、百会穴治癫痫;
外丘穴配环跳穴、伏兔穴、阳陵泉穴、阳交穴治下肢痿、痹、瘫;
外丘穴配陵后穴、足三里穴、条口穴、阳陵泉穴治腓总神经麻痹。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法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有时可向下放散。
艾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外丘穴位名解
外丘为经穴名(Wàiqiū GB36)。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外丘是足少阳胆经的郄穴。外为内之对,丘即土丘,此穴在外踝上方,局部肌肉隆起如丘,故名外丘。
1)外丘。外,胆经之外也。丘,土丘也。该穴名意指随胆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由此飘扬于胆经之外。本穴物质为光明穴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阳热风气势弱缓行并吸热冷降,随阳热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则飘散于胆经之外,故名。
2)胆经郄。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光明穴上行而至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势弱缓行,外传阳交穴的气血弱小,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为胆经郄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