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穴方法:手五里穴位于人体的臂外侧,当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3寸处。
生理解剖:在肱骨桡侧,为肱桡肌起点,外侧为肱三头肌前缘;稍深为桡侧副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内侧为桡神经,手五里穴下为皮肤、皮上组织、肱肌。有桡侧副动、静脉。分布着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为桡神经。皮肤由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较疏松,有少量脂肪。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到达肱肌,该肌由臂丛的肌皮神经支配。
手五里穴意义:大肠经浊气降地之后覆盖的较大范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水湿,量极少。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由地之表部渗入脾土之中。
功能作用:为脾土提供水湿,消除脾土之燥。
肘臂挛痛,瘰疬。
人体穴位配伍:配曲池穴治肘臂挛痛。
刺灸法:避开动脉,直刺0.5~1寸。
治法:寒则补针多留,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无灸。
1.呼吸系统疾病:咯血,肺炎,扁桃体炎,胸膜炎;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恐怖症,嗜睡,肋间神经痛;
3.运动系统疾病:偏瘫,上肢疼痛;
4.其它:腹膜炎,颈淋巴结核。
手五里穴出自《灵枢•本输》篇,属手阳明大肠经。由于大肠经的走向是从食指开始,然后沿着胳膊的外线一直走到肩部。而在中医学中有着“经脉所过,主治所疾”的理论,所以上肢挛痛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治疗范围。刺激手五里穴,可以调节手阳明大肠经的功能并改善其气血循环,上肢挛痛的症状会因此明显减轻。本期《腧穴之道》就来跟您说说这治疗上肢挛痛--刺激手五里的方法。
别名:Shǒu wǔ lǐ(五里穴,尺之五间穴,尺之五里穴,大禁穴,手之五里穴)
1)手五里。手,指穴位所在的部位为手部。五里,穴内气血物质所覆盖的范围。该穴名意指穴内物质覆盖的较大范围场,且比手三里穴覆盖的范围要大。本穴物质由下廉穴传来,下廉穴是水湿云气开始下降的过程,手五里穴则是水湿云气降地之所,下廉穴所处天部位置比上廉穴高,其所降之浊亦比手三里穴所覆盖的范围要大,故而得名。余名五里、手之五里之意与手五里同。
2)尺之五间、尺之五里。尺,小也。五里、五间,穴内物质所处的范围也。其名之意与手五里同,名中加尺,在于强调穴内雨降强度较手三里穴为小也,故名。
3)大禁穴。大,指穴内物质覆盖的范围场大也。禁,禁火热之灸也。大禁名意指本穴禁火热灸之。本穴位处西方之地,地性干燥,而穴内物质为下廉穴天之上部所降的水湿云气,其覆盖的范围也大,雨降的强度也弱,脾土所得之阴不足,忌火热灸之,故名大禁。
《针灸甲乙经》:禁不可刺。
《备急千金要方》:目,少气,灸五里,右取左,左取右。
《针灸资生经》:五里,治惊恐。